疫情、自然灾害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城市的发展都会产生巨大的冲击,城市如何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快速反应并及时应对,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维护好社会秩序?去年7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积极稳步推进超大特大城市“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给出了答案。
积极稳步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深入总结新冠疫情三年防控经验、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战略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
“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最重要的包含旅游居住设施、医疗应急服务点、城郊大仓基地和市政旅游等配套设施,其中旅游居住设施包括乡村集中连片民宿设施、山区旅游酒店设施、高速公路服务区周边旅游集散基地三类。“平时”服务于居民旅游、康养、休闲等居住需求,“急时”可迅速腾挪、转为隔离居住空间。笔者有幸参与相关文件的编写工作,在“平急两用”旅游居住设施建设方面谈几点个人体会。
“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是根据城市对疫情防控隔离设施、防灾减灾安置设施的需求,构建集隔离、应急医疗和物资保障于一体、有机衔接的整体解决方案,以提升城市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因此,对于“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需求的评估是开展工作的基础,对设施选址安全性的评估是设施规划建设的前提。
“平急两用”旅游居住设施需求评估最重要的包含“急时”“平时”两类情境下的需求分析。“急时”需求是对隔离救治能力需求来做分析,结合城市体检工作、统筹综合防灾和防疫专项规划等内容,做好系统性科学测算。“平时”需求应结合旅游专项规划和拟建旅游资源数据,测算酒店、民宿等旅游居住设施现状总量和缺口数量,拟定需求规划清单。妥善利用现有数据平台资源,结合项目清单管理工作,保障工作的科学性、严谨性和持续性,为建设宜居智慧城市打好根基。
相较于常规工程建设类项目,旅游居住设施除需满足日常功能要求外,还需兼顾“急时”功能和“平急转换”工作,因此对设施的规划建设、施工维护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
首先,能借助智能建造技术。例如,采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进行设计和施工的数字化流程管理,实现“平急转换”过程的可视化和虚拟仿真,提前解决施工中的潜在问题,减少误差和浪费;引入智能化工具和机械设备,运用无人机和自动化设备等,在人难以直接介入的突发事件和环境下,实现高效、精准的建筑施工,完成设施的建设。其次,结合智能楼宇管理系统、智慧能源管理等智能应用,解决旅游居住设施在“急时”的运转需求。鼓励推广智能建造技术和产品应用,使建筑具备感知、分析、学习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从“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任务和建设规范能够准确的看出,设施整体呈现出功能类型多、分布范围广、转换效率高等特点,对规划建设和转换运营管理有整体性、系统性的要求。因此,如何提升设施转换运行效率,确保设施“平时用得着”“急时用得上”,保障“急时”各项设施实现高效、有序运转,就需要保障设施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和维护。
通过建立包括规划建设、施工验收、运维转换等在内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以顺畅转换和质量安全为核心,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形成“设施分布一张图、启用次序一张表”。
同时,针对全过程跟踪设施建设情况,对设施挂设统一标识。例如,带有设施“急时”功能、建筑面积等信息的二维码标识等。设施产权单位与“急时”设施使用者共同动态维护设施信息,增加居民对周边设施的了解程度,促进设施“急时”有序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通过设施动态化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和维护,打通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经脉,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就职于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建筑设计所,伦敦大学学院城市设计硕士,主要是做建筑规划设计、城市设计、城市更新等领域工作。
“一米高度”,是孩子们视角的高度。从“一米视角”出发,建设儿童友好城市,是幼有所育的直接体现,有利于为广大儿童茁壮成长营造更好发展环境。为推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各地有哪些好经验好做法?成效如何?
近日,记者从广东省广州市住房城乡建设局获悉,作为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主办城市之一,广州市围绕场馆升级改造,同步高标准实施场馆周边城市品质提升,打造17个开放共享、以人为本、平赛结合的精致街区,带动城市面貌焕新、功能升级、品质跃升。
悄然“走红”的社区“幸福食堂”成为健全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网络、构建城市“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推进新时代养老事业改革的重要环节。
作为兰州市纳入房地产融资“白名单”的保交房攻坚战项目,明旺佳苑项目不仅完成了302套住房的交付,也为兰州市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注入了信心。
太原市面向市民发起桥梁故事征集活动,这些故事将被收录进纪录片,成为太原城市记忆的一部分。
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国家标准《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建筑应用工程评价标准》局部修订条文
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国家标准《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建筑应用工程评价标准》局部修订的公告。批准国家标准《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建筑应用工程评价标准》局部修订的条文,自2025年8月1日起实施。
住房城乡建设部要求全力抓好2025年城市排水防涝工作 全面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