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11-13 21:33:20 | 作者: Z系列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4号——创业板行业信息公开披露》中的“锂离子电池产业链相关业务”的披露要求
公司专门干高端非标智能装备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是全球领先的新能源装备服务商,业务涵盖锂电池智能装备、光伏智能装备、3C智能装备、智能物流系统、汽车智能产线、氢能装备、激光精密加工装备等领域。公司所处的行业为智能装备制造业,包括:锂电池设备制造业、光伏设备制造业、3C设备制造业、汽车产线自动化设备制造业、氢能设备制造业、激光加工设施制造业,按照2012年10月中国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公司属于“C35专用设备制造业”。
锂电池包括动力、储能、数码等类型,锂电池设备行业为下游锂电池生产提供专用设备。
长期来看,为应对全球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各国积极践行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全世界汽车产业正朝着电动化方向转型,新能源汽车产业得到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根据研究机构EV Tank、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等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总体销量达到1465.3万辆,同比增长35.4%。其中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949.5万辆,占全球销量的64.8%,同比增长37.9%,渗透率上升到31.6%,同比增加5.9个百分点。美国和欧洲2023年全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别为294.8万辆和146.8万辆,同比增速分别为18.3%和48.0%。新能源汽车销量的迅速增加带动了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的明显增长,《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年)》显示,2023年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达到865.2GWh,同比增长26.5%,EV Tank预计到2030年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将达到3368.8GWh,相比2023年仍然有接近3倍的增长空间。GGII调研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3年度我国动力电池出货量630GWh,同比增长31%。
短期来看,相较于国内动力电池厂大幅扩产带来的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海外扩产较为理性,未来海外动力电池厂的扩产将有望进一步加速。首先,欧盟减排决心坚定,设立严格的碳排放标准,欧洲主要国家陆续出台了新能源政策,持续推进电动化进程,受此影响,ACC、Northvolt等欧洲电池厂商逐渐增多;其次,IRA法案刺激美国电动车产业链本土化,加速LG、SK等日韩电池厂赴美建厂;再次,大众、福特等整车厂也逐渐向上游电池环节布局扩产,自建电池厂或成立合资工厂。总体而言,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中国设备商海外市场拥有较大上升空间。
碳中和背景下,推动能源革命、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成为全世界共识,新型储能(最重要的包含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作为增强电网稳定性的重要手段,是实现电力供需动态平衡的核心。其中,电化学储能具有灵活性、比能量高等优势,正日益成为新型储能的重要方式,将带动储能电池产业的快速发展。2023年,在风电光伏装机增长、碳酸锂价格回落提升储能经济性的带动下,储能需求持续提升。根据GGII统计,2023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225GWh,同比增长50%。其中,中国储能电池出货量达206GWh,同比增长58%,占全球总出货量的91.6%。
随着消费类电子科技类产品规模逐步扩大、应用环境不断丰富、在普通消费者中的渗透程度不断的提高,我国消费类锂离子电池行业整体市场向好发展。整体看来,在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等传统消费类领域,锂离子电池市场规模较为稳定。可穿戴设备、无人机、蓝牙音箱、AR/VR设备、AIPC、MR等新兴电子领域呈现出较快的发展形态趋势,另外随着AI浪潮的兴起,各大厂商都在积极探索,有望引领消费电子新一轮的产品创新周期,从而刺激终端需求进一步增长,给锂离子电池市场带来更多机遇。根据Mordor Intelligence预计,2025年全球消费锂电池市场规模将达到273.30亿美元,2020-2025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0.27%。
“双碳”目标背景下,全球正处于能源结构转型的重要阶段,各国对于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的重视度大幅度的提高。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净零排放路线图,预计电气化水平会随着绿色能源转型慢慢地提高,预计2050年电力占能源消耗50%以上。其中,太阳能风电发电占比需达到70%左右,太阳能占比有望超过40%。2023年12月,欧盟主席在COP28世界气候行动峰会上与118个国家共同发起“全球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和能效承诺”倡议,提出到2030年将全球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增加两倍,至少达到11000GW。随着光伏成本快速下行以及配套设施的发展,光伏行业仍处高增长阶段,长期市场空间巨大。国际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署(IRENA)官方数据表明,2023年全球新增光伏系统装机容量为345.5GW,同比增长32.2%;依照国家能源局数据,2023年国内光伏发电装机216.88GW,同比增长148.12%,整体看来,随着全球“双碳”进程的推进,光伏行业未来发展空间广阔。光伏行业终端装机量的持续增长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的持续扩产。同时,光伏各环节技术的慢慢的提升也驱动存量产能的替代。扩产需求和替代需求构成了光伏设备的市场需求。在技术进步和下游市场需求持续增长的双重驱动下,以硅片设备、电池设备和组件设备为代表的核心环节,对高性能设备的需求不断增大。
2023年,3C市场全面回暖,3D量检测、3D组装、测试类设备需求全面启动投入。同时,消费电子科技类产品外形3D化、内容3D化,催生MR类新产品爆发式增长,传感器等部件的增量、传统工艺逐步被精密点胶工艺取代,产品异形结构的演变催生多轴3D精密流体设备需求;消费电子领域头部客户向东南亚转移大部分产能,带来非标设备投资额大幅增长。
汽车产线自动化设备行业为电池模组产线、PACK产线和电驱产线等提供专用设备。
汽车行业自动化水平相比来说较高,并通过采用模块化生产方式,提高装配质量,缩短生产周期。此前由于新能源汽车行业处于成长过程中,在电池模组、PACK、电驱的生产制造领域,自动化水平相对不高,2020年开始海内外新能源汽车行业加速发展,大众、宝马、戴姆勒等全球龙头车企加快向电动化转型,行业规模快速扩大,对整个产线的自动化水平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汽车行业正在构建基于新能源动力总成(电池、电驱)等关键环节的全新模块化生产平台,特别是在电池模组产线、PACK产线、电驱产线、现有产线装备升级等方面均产生了更智能化、更高自动化的新需求。
氢能是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被大范围的应用于交通、工业、化工、钢铁、建筑等领域,深入推动产业零碳或低碳变革,构建清洁、安全、高效的新一代能源体系,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家战略。近些年包括日本、韩国、美国、欧洲及中东诸国均发布了氢能战略发展规划。例如韩国预计到2050年氢能将成为韩国最大的能源来源,氢能将占韩国能源消耗的33%;德国预计到2030年氢能进口量将占氢能总供应量的50%到70%。我国也正积极发展氢能,2022年,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制定了氢能长期发展战略。2023年各地方政府跟进出台了多项政策,以促进发展氢能产业的国家层面政策的实施。例如,2023年6月,河北省发布《河北省氢能产业安全管理办法》,对省内氢能产品生产、运输、充装及使用等环节的安全管理作出规定。2023年9月,山东省实施《关于开展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试点示范建设工作的通知》,鼓励发展风电、光伏发电、核能制氢。除了政策支持外,材料技术和生产的基本工艺进步、关键零部件国产化持续推动燃料电池系统成本下降。据Frost&Sullivan统计,氢燃料电池系统的价格由2018年的12,300元/kW降至2022年的4,800元/kW,复合年降幅21.0%。在政策支持和行业一起努力下,氢能产业呈现积极发展形态趋势,产业链体系雏形初步建立、研发技术取得积极进展、市场化步伐正快速推进。随着行业规模的扩大,对氢能高端生产和测试装备的需求有望逐步释放。
公司持续聚焦新能源和高端装备发展,在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储能电池、光伏电池、氢能电池等智能装备制造领域,公司持续专注研发与创新解决产业“卡脖子”装备难题,积极推动行业提效降本和高质量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如今,公司已成为全世界唯一可提供新能源智能装备整线解决方案的企业,连续多年市占率居全球第一。
在锂电智能装备领域,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高端锂电池设备及整体解决方案企业,掌握生产动力、储能、数码锂电池电芯,从制浆、涂布、辊压、模切、卷绕和叠片、组装以及化成检测的整线设备和成套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整体解决方案等核心技术,锂电智能装备的技术和性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公司与特斯拉、大众、宝马、奔驰、CATL、比亚迪002594)、SDI、LG、SK on、松下、ATL、NORTHVOLT、ACC、亿纬锂能300014)、中创新航、国轩高科002074)、蜂巢能源等全球多家一流车企和锂电池企业保持着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在锂电池设备行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公司在锂电池设备领域的前中后段设备性能均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优势产品品类进一步丰富且份额进一步拓张。根据Frost&Sullivan统计,按2022年订单价值口径,公司是中国及全球最大的锂电池智能装备提供商,占据中国市场24.1%的份额,以及全球市场17.5%的份额。除单机设备外,公司还向海内外多个客户提供了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整体解决方案,服务于锂电池生产的全生命周期,并开拓了海外市场和整车企业客户,为公司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光伏智能装备领域,公司致力于光伏组件和电池端新工艺、新设备的研发、量产,掌握了光伏组件与电池设备的核心技术。公司可为客户提供用于组件生产的划焊一体机、0BB串焊机、XBC串焊机等智能设备和包括湿法主设备、丝印结烧、测试分选和配套自动化在内的整线电池片生产设备,具备良好的行业声誉。目前已与众多光伏行业头部企业达成紧密合作,2023年度在组件设备、电池整线方面都获得了大量GW级订单。公司在光伏领域持续保持专注,引领技术创新。组件方面,公司发布的0BB无主栅串焊机,是行业首款量产型高功效无主栅串焊设备。自主研发的XBC组件和电池设备于2023年度突破了行业极限,深受客户信任好评。在电池技术方面,公司开发的业内首个GW级TOPCon数字化解决方案,以整线%的高光电转化效率引领行业前沿。与此同时,公司深度布局TOPCon/XBC/HJT/钙钛矿等光伏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整体解决方案,在下一代发展趋势进行技术储备。另一方面,公司持续深入新能源跨领域布局,积极推动并实现了从光伏到光储一体、光储氢一体等平台化、一体化产业布局,以装备力量推动全球能源变革。
在3C智能装备领域,公司子公司立导科技作为全球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整体解决方案优选服务商,产品覆盖视觉测量、AI瑕疵检测、五轴高速点胶、大流量封胶、成像测试、电气测试、可靠性测试及3D组装,专注于全球智能汽车、消费电子与数字能源三大智能领域。立导科技始终用智能化数字化的生产,响应产业变革的号角,回应全球客户的个性化需求。通过整合自研3D+AI视觉算法、五轴精密流体技术、集成测试技术,赋能行业创新突破,持续为客户提供极具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并成为行业多家头部客户的战略合作伙伴。立导科技在3D+AI视觉方面的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与国内外行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均已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
在汽车产线自动化设备领域,公司组建了经验比较丰富的开发团队,依托公司强大的自主研发和制作的完整过程管控能力,汽车产线业务已覆盖全品类模组智能产线、PACK智能产线、电驱智能产线、动力电池充放电测试解决方案、储能集装箱解决方案等所有的领域,并已与宝马、奔驰、奥迪、大众、通用、丰田、一汽、北汽、小鹏、宁德时代300750)、国轩高科、阳光电源300274)、海博思创、宝丰集团、徐工集团、协鑫集团等海内外知名客户达成战略合作,为客户交付了众多高自动化率(模组自动化率最高超过95%,PACK自动化率最高超过50%,电驱整体解决方案从定、转子分装到电驱成品下线%)、高安全性、可靠稳定的各类产线。随着各类产线的不断延展,公司在设备可靠运行的基础上,逐步提升数字化柔性服务水平。未来,公司将热情参加碳中和愿景下的全面电动化与全球合作,将持续以高效的智能产线和切实的服务策略助力全球实现低碳转型目标。
在氢能智能装备领域,公司自2018年正式进军燃料电池智能装备领域,成立氢能装备事业部,组建了强大的开发团队。2021年正式成立子公司氢导智能,致力于成为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氢能装备企业,持续引领氢能装备技术升级,推动全球氢燃料电池产业化进程,以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引领新能源产业“零碳”发展。氢导智能为客户提供PEM电解槽制氢整线装备、氢燃料电池整线装备和测试平台系统解决方案,包括配料系统、制浆涂布、MEA封装、双极板生产、电堆组装、系统装配、测试平台等相关高端装备。目前氢导智能在氢能高端装备领域的技术水平、团队规模、业务体量等方面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多项关键技术获得了国家及省部级的多项科研项目奖项。氢导智能从始至终坚持以创新为驱动,2023年氢导智能新开发了单电池制备设备、电解水PEM制备设备、ALK隔膜制备设备、电解水MEA制备设备等制氢重要设备。其中MEA制备设备率先解决了制氢过程中大面积催化剂转印的均匀性问题,以及封装存在的气泡问题,代表着氢导智能持续助力行业发展的头部力量。在燃料电池方面,氢导智能已与国内外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形成了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PEM电解槽方面,已和多家有名的公司形成合作,2023年获得中国企业在氢能领域迄今获得的单体订单金额最大的海外项目,历时四个月成功交付世界500强客户。公司在氢能高端装备领域将不断加大研发技术投入,保持一马当先的优势,进一步拓宽氢能生产及测试装备市场,助力国家双碳战略。
赢合科技,成立于2006年,主要为客户提供锂电池自动化装备与服务以及电子烟业务。
杭可科技,成立于2011年,致力于各类可充电电池,特别是锂离子电池的后处理系统的设计、研发、生产与销售,目前在充放电机、内阻测试仪等后处理系统核心设备的研发、生产方面拥有核心技术和能力,并能提供锂离子电池生产线后处理系统整体解决方案。
利元亨,成立于2014年,主要是做智能制造装备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为锂电池、汽车零部件、ICT等行业的国内外有名的公司提供高端装备和数智整厂解决方案。
捷佳伟创,成立于2007年,是一家国内领先的从事晶体硅太阳能电池设备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迈为股份300751),成立于2010年,是一家集机械设计、电气研制、软件算法开发、精密制造装配于一体的高端设备制造商,主体业务是智能制造装备的设计、研发、生产与销售。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4号——创业板行业信息公开披露》中的“锂离子电池产业链相关业务”的披露要求
公司专门干高端非标智能装备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是全球领先的新能源装备提供商,公司致力于成为全世界领先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打造世界级创新型企业。业务涵盖锂电池智能装备、光伏智能装备、3C智能装备、智能物流系统、汽车智能产线、氢能装备、激光精密加工装备等领域,能够为客户提供智造+服务为一体的智能工厂整体解决方案。
锂电池智能装备业务的基本的产品:以电池类型分,提供涵盖方壳电池、圆柱电池、软包电池、固态电池等各类电池类型在内的锂电池智造整线解决方案;以电池应用领域分,提供应用于动力、储能、数码等领域的锂电池智造整线解决方案。基本的产品包括:新型合浆系统、干法极片设备、涂布设备、辊压(分切)一体设备、模切设备、卷绕设备、叠片(切叠一体、热复合叠片)设备、电芯组装生产线、化成分容检测系统、复合集流体设备、智能仓储物流系统、工业信息化MES系统等。
光伏智能装备业务的基本的产品:光伏组件MBB高速串焊设备、划焊一体设备、无主栅串焊设备、叠瓦焊接设备、汇流条焊接成套设备、IBC串接机、组件整线设备等光伏组件端智能装备;制绒/碱抛/清洗/去BSG/去PSG等湿法工艺设备、丝印/烧结/测试分选工艺设备、TOPCon、HJT、XBC、钙钛矿等领域光伏电池端整线装备;光伏储能电池制造装备、光伏智能工厂MES系统、光伏智能工厂AGV等智能物流系统等。
视觉、流体、测试领域的基本的产品:子公司立导科学技术产品覆盖视觉测量、AI瑕疵检测、五轴高速点胶、大流量封胶、成像测试、电气测试、可靠性测试及3D组装,专注于全球智能汽车、消费电子与数字能源三大智能领域。立导科技始终用智能化数字化的生产,响应产业变革的号角,回应全球客户的个性化需求。通过整合自研3D+AI视觉算法、五轴精密流体技术、集成测试技术,赋能行业创新突破,持续为客户提供极具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并成为行业多家TOP客户的战略合作伙伴。
智能物流系统业务的基本的产品:子公司贝导智能可提供应用于智能工厂整线环节的各工序段AGV、穿梭车、堆垛机、输送线、智能物流立库等智能物流设备和整线物流信息管理平台(LMIS)、智能制造执行系统(MES)、智能仓储管理系统(WMS)、智能仓储调度系统(WCS)、智能AGV调度系统(ACS)、数据采集和监控系统(SCADA)等智能工厂软件系统,为客户提供全工艺流程的智能仓储、生产物流、配送中心与信息化整线物流解决方案。
汽车智能产线业务的基本的产品:全品类模组智能产线(涵盖方形/软包/圆柱等电池类型)、PACK智能产线(涵盖传统PACK/CTP/CTC等类型)、电驱智能产线(涵盖定子线/转子线/合装线/测试线等)、动力电池充放电测试解决方案、集装箱储能解决方案、汽车总装智能装备等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整体解决方案。
氢能装备业务的基本的产品:子公司氢导智能可提供氢能产业链上下游整体解决方案,包括燃料电池、PEM及碱性电解槽整线装备和测试平台系统解决方案,最重要的包含:上游材料生产线——PEM涂布设备、GDL生产线、碳纸生产线;生产设备——制浆涂布、膜电极封装、双极板整线集成、电堆组装及系统线;测试设备——大功率电堆测试平台、大功率系统测试平台、耐久测试台架等单机装备和整线服务。
激光精密加工装备业务的基本的产品:子公司光导科技可提供应用于锂电、光伏、半导体、消费电子、显示面板、汽车等行业,提供激光精细微加工、相关联行业的测量和自动化智能车间解决方案。包括激光切割、激光焊接、激光打标、激光蚀刻、激光开孔等智能装备和整线服务。
公司产品为专用自动化设备,产品之间差异较大,应该要依据客户的特定需求进行个性化设计、定制,公司的经营模式受下游客户所处行业影响较大。公司以客户需求为核心,并建立了与之对应的研发模式、采购模式、生产模式和销售模式。公司通过信息化平台管理研发、采购、生产、销售等经营活动,在自主开发的信息管理软件基础上搭建全面的数字化管理平台,持续提升公司运营效率和产品质量。
专业自动化设备制造行业具有产业关联程度高、与下业发展联系紧密的特点。公司开展研发工作之前,首先要与下游客户构成紧密的合作关系,深入考察客户的生产环境,充分了解客户的生产工艺和相关生产设备的技术参数及自动化要求。在确定客户需求之后,公司将成立专门项目小组,开展从项目立项、项目管理、研发、设计、试验、工艺开发在内的多项工作,落实小组各组员责任,明确各阶段的要求和要点,逐步展开研发工作。项目组定期集中讨论研发过程中的遇到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在最终的样机试制过程中,小组各成员按要求重点检查各阶段实施情况。在样机各项指标均达到用户要求后,项目组将汇总研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相应的改进措施,为之后的项目开发积累经验。
公司根据生产计划,分批进行物料采购,以保证采购的及时性,同时控制存货水平,并依此建立了一套严格的采购管理制度。对公司产品质量影响较大的核心部件,公司会定期确定可使用品牌目录,并根据相关品牌的供应方式采用从品牌厂商直接采购或代理厂商采购方式,公司核心部件供应厂商一般为国内外知名企业,核心部件的供应商较为稳定。
公司的主要产品为专业自动化设备,因产品之间差异较大,需要按照每个客户的特定需求来做个性化设计、定制,这就决定了公司的生产必须采用以销定产的生产管理模式。销售部与客户签订订单或供货合同后,按合同要求向生产部传递生产计划单。生产部根据合同期及各车间生产安排情况与研发部共同编制生产进度计划,分工实施:研发部根据购货方的技术要求进行产品设计;采购部按采购清单协调仓库备货、联系货运单位;生产部根据生产进度要求协调各部门保证产品及时组装、调试、出厂。
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公司持续推进产品标准化工作,在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基础上提高设备的标准化水平,即逐步实现所产设备由“标准构件”与“客户非标构件”组成,针对部分市场需求大的设备,在取得客户订单后,对于标准构件部分的生产会适当增加投料量,从而实现标准构件的规模化生产,这样既能够降低采购成本和生产成本,同时又能提高公司的生产效率,向客户实现更快交付。
公司的销售模式主要为订单直销模式。公司所产设备用于锂电池、光伏电池和组件、新能源汽车、燃料电池的生产和消费电子产品等工业智能领域的视觉测量、通用组装等,专业性强,公司已在下业建立了良好的声誉,订单主要通过直接与客户接洽获得。同时,公司也积极参加国内外专业展会,加强客户资源开发力度。公司设置销售部,负责接洽客户,制定销售计划,跟踪客户动态,挖掘客户的进一步需求。
报告期内,公司核心竞争力体现在持续的国际化布局、平台型公司的竞争优势、锂电池等高端制造领域的核心技术、成套设备与整体解决方案的研发能力、扁平化和信息化的管理流程体系等方面。
(一)持续的国际化布局:公司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打造世界级创新型企业。公司的下游锂电池生产制造等是全球性的业务,国际化布局是公司业务发展的必由之路。公司是国内装备企业中最早进行国际化布局的公司之一,目前已在美国、瑞典、德国、土耳其、法国、匈牙利、日本、韩国、越南、马来西亚等地设立分/子公司,并与全球领先的知名品牌保持良好而深入的战略合作关系。公司开发的如涂布机、辊压分切一体化设备、模切机、卷绕机、叠片机、电芯组装线、化成分容系统等锂电池核心设备和锂电池整线设备在性能上已能满足国内外主流客户的需求,销售价格相比国外同类产品有明显优势。此外,公司的研发创新、人才梯队、本土服务都在一步步实现国际化。
(二)平台型公司的竞争优势:除锂电池智能装备和光伏智能装备业务外,公司近几年布局了3C智能装备、智能物流系统、汽车智能产线、氢能装备、激光精密加工装备等新业务,经过几年发展,该等业务目前已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平台型公司的特征越发明显。平台型公司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一方面,平台型公司业务上具有较强的扩展性,能成功布局各类新业务;另一方面,新业务在平台型公司上发展更快,平台型公司在行业顶尖人才的引入,新业务在客户的接受度,不同业务之间在产品、技术和管理的协同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三)锂电池等高端制造领域的核心技术:在多年研发投入的基础上,公司通过自主创新,掌握了包括自动卷绕技术、高速分切技术、叠片技术、涂布技术、激光焊接技术、视觉检测技术和化成分容技术在内的多项核心技术,极大地提升了公司产品在锂电池、光伏电池和组件、新能源汽车、燃料电池等下业的制造水平。在固态电池领域,公司能够根据客户的真实需求提供固态电池整线设备,目前已获得多家国际知名企业固态电池关键设备订单。报告期内,公司及全资子公司共获得授权专利技术421项,其中发明专利70项,实用新型专利336项,外观设计专利15项。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及全资子公司累计获得国家授权专利2,347项。
(四)成套设备与整体解决方案的研发能力: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重视研发设计能力建设。基于非标自动化设备的技术特点,公司以全面服务客户需求为研发导向,采用了模块化的研发方法,打造了灵活完备的研发体系,聚集了行业经验丰富的研发团队。经过多年实践积累,在国内锂电池、光伏等行业成长和进口替代过程中,公司研发设计能力得到系统性的巩固和提升。特别在锂电池行业,公司成功地将自动卷绕、高速分切和化成分容等优势技术拓展到锂电池智能装备制造领域,研制出了锂电池卷绕机、焊接卷绕一体机、极片分切机、涂布机、叠片机、软包组装线、圆柱组装线、方形组装线以及化成柜系统、分容柜系统等锂电池核心设备,并自主开发了覆盖锂电池全流程设备的整线解决方案,成为公司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五)扁平化和信息化的管理流程体系:公司核心管理团队保持稳定,以事业部制为基础搭建了扁平高效的运营管理架构,实现各事业部之间、与职能部门之间高效协同。公司倡导“以客户为中心、艰苦奋斗、诚信务实、无私担责、全面创新、专注、极致、口碑、快”的价值观,贯彻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人员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分布合理,确保了公司的执行力和组织能力。同时,为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率,公司持续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工作流程,最大程度释放管理效能。
公司管理层紧密围绕年初制定的2023年度工作计划,贯彻董事会的战略部署,积极开展各项工作,报告期内,公司围绕国际化战略和平台化战略,有序推进工作,整体订单维持良好态势,其中海外订单表现亮眼,占比进一步提升至30%以上;非锂电业务中,光伏业务订单实现快速增长。
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62,836.10万元,同比增长19.35%,其中锂电池智能装备业务稳步增长,全年业务收入1,264,178.34万元,同比增加27.12%;光伏智能装备业务大幅增长,实现业务收入102,827.40万元,同比增长121.85%;海外业务收入224,156.30万元,同比增加87.52%,占比提升至13.48%。
全球化发展始终是公司聚焦的核心战略。随着海外业务的不断升级,公司持续优化全球网络和资源配置。报告期内,公司新设马来西亚、越南等子公司,进一步夯实全球化交付体系,拓展全球服务网络,为客户高效稳定生产持续助力。目前,公司所产设备远销欧洲、美国、日本、韩国、印度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海外客户均保持着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其次,公司聚焦平台化战略,以智能制造技术为基础,从锂电、光伏装备制造出发,延伸至氢能、储能、新能源汽车、激光精密、智能工厂等业务板块,构建出完整的新能源绿色智造全生态链。2023年,公司海外订单和光伏业务订单快速增长,收入占比进一步提升。公司将持续推进国际化战略与平台化战略,继续提高海外业务和光伏等非锂电业务占比,致力于打造成公司的第二增长曲线)关键技术持续突破,筑牢行业领先优势
报告期内,公司在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和成就。在锂电领域,公司成功研发了锂电新品切叠一体机,效率达到了行业领先水平,刷新了单工位0.35秒/片的最快行业速度;同时,公司攻克了国际知名整车厂第六代CTP量产线的多项关键技术工艺,取得了重要进展;锂电池前沿技术如复合集流体和固态电池等方面,公司均推出具有行业突破性的高性能设备,为推动锂电池行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在光伏领域,公司主导研发了XBC串焊机和0BB无主栅串焊机,获得了全球头部光伏制造商的认可。在氢能领域,公司实现了1000A以上燃料电池电堆阻抗谱测试,推动了氢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此外,公司正式发布了智能工厂LEADACE解决方案,旨在打造高效率、高智能、无人化的数字化工厂。通过引入先进的技术和智能化解决方案,为客户极大提升生产效率和工厂运营的智能化水平。
公司成功交付了锂电行业的若干重要项目,锂电领域包括首条350PPM全极耳21圆柱电池整线圆柱电池整线、全固态电池整线以及刀片电池整线。此外,公司还顺利交付了第一条GWh级别的46系列大圆柱整线给海外客户。在光伏领域,公司率先实现了XBC电池的GW级工艺设备研发验证,在其全工序环节都实现了全新突破,已累计获得超过20亿以上的设备订单;同时,公司打造了行业首条TOPCon标杆整线,并与头部大客户达成了战略合作关系。在氢能领域,公司成功交付了2000MW氢能电解槽堆叠整线强客户,并为中国钙钛矿行业的首条GW级别生产线提供了国内首台激光划线设备。另外,公司还获得了欧洲顶级汽车品牌客户的新能源电池PACK产线订单,这些都进一步证明了公司的国际化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并且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客户对公司的信赖。
公司创新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建立工艺库、知识库和专家库,打造了锂电池智能制造物联网云平台,实现了多个子域的全面上云,大幅度缩短产品研制周期,提升锂电装备的性能一致性、降低产品不良品率。同时,建成了“高端智能装备数字化工厂”,搭建了覆盖主要业务环节系统的信息化管理平台,驱动全产业链数字化升级。未来,公司将持续推进研发标准化、流程精益化和管理数字化,为新能源行业持续良性发展贡献智造力量。
面对全球新能源产业的新机遇与新挑战,公司将继续围绕“坚持技术领先”、“全球化运营”、“平台化布局”、“全面数字化转型”四大战略,构筑长期发展核心势能。
随着高端锂电池的大规模应用,锂电池行业对生产精度高、效率高、自动化程度高、稳定性好、价格合理的锂电池设备的需求量加大;同时,锂电池行业技术路线更新迭代也给锂电设备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公司通过与世界领先的电池生产企业的深入合作,已成为国际领先的锂电池自动化装备专业制造商,公司开发的卷绕机、涂布机、极片分切机、焊接卷绕一体机、叠片机、方形组装线、软包组装线、圆柱组装线、化成柜系统、分容柜系统等多种锂电池设备已日趋成熟,公司用于生产动力锂电池电芯、数码锂电池电芯的全自动卷绕机和成套整线装备,技术和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已逐步形成进口替代。其中,公司是少数能够提供固态电池生产整线解决方案的制造商之一,相关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公司未来将发挥在自动化设计、机械加工、自动化控制、视觉检测等方面的技术专长,以及成套设备的研发和生产经验,大力投入锂电池设备行业,继续拓展固态电池、大圆柱电池等前沿技术,实现技术突破,保持锂电设备业务的持续增长和行业领先的地位。
“降本增效”始终是光伏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光伏电池工艺和电池片尺寸的快速迭代不断催生新的光伏电池端设备和组件端部分设备需求,光伏电池和组件新工艺设备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公司已在新技术方面做好充分储备,在帮助客户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电池效率和组件功率已取得重大成效,未来公司将集成智能工厂配套设备和工业互联网数字化解决方案,持续推进光伏企业技术革新。
(3)巩固3C行业的领先地位,快速推广智能穿戴制造装备和车载显示制造装备的应用
以智能手表、TWS耳机为代表的可穿戴市场正在高速成长,相关装备的需求也在快速释放。公司3C事业部通过与行业顶尖客户的深度合作,开发出的智能手表组装全自动整线、微小零部件的全尺寸测量与检测、TWS耳机点胶和组装、VR眼镜点胶和组装、功能测试、缺陷智能检测等产品成功应用到客户端。公司将持续为客户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助力客户新产品的快速导入,给消费者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
从高科技、互联网企业纷纷加入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新局势来看,车载显示市场需求将大幅增长。公司3C事业部研发出的车载中控屏折弯3D点胶贴合全自动线已批量生产,并开始成功导入各大汽车公司,公司将利用此行业领先的技术能力和先机,全面进入汽车电子和新型显示制造领域,扩大公司已有产品的市场应用,进一步巩固公司在3C行业的领先地位。
公司在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上具有先发优势,在跨领域协同研发和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具有丰富经验,未来公司将发挥高端设备制造基因、借力新一代信息技术、持续技术创新优势,形成公司新的核心竞争力。在新能源汽车生产过程中,电池模组/PACK产线、电驱产线等属于新能源产业链的延伸,汽车总装高端智能装备则顺应了汽车制造智能化、更高自动化和降本增效的时代需求,公司将以此为切入点,积极把握汽车相关领域的市场需求。
随着全球能源变革的发展,很多国家已将发展氢能定为国家战略。我国提出了“碳达峰”和“碳中和”国家战略,高度重视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国家层面及各地方密集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氢能及燃料电池行业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公司会牢牢把握这个契机,秉承创新研发、技术领先,打造国际一流的氢能及燃料电池专业装备团队,为客户提供燃料电池生产整体解决方案,填补行业空白,为发展清洁能源和造福人类社会而不懈努力。
进一步理顺公司研发机制,增强研发与市场部门的互动,落实以市场为导向的研发战略,优化技术开发和产品开发两级开发体系。充分发挥CNAS国家级研发实验室、欧洲技术能力中心等海内外研发平台价值,为公司的研发项目提供实验和测试支持,加快新技术的实际应用和产业化速度,同时提高企业的基础检测水平,进一步提高研发效率和研发质量;在营销体系中培养和增加一定的技术研发力量,及时响应客户个性化需求。
保持研发费用投入水平,以用于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研究开发和引进。完善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通过量化创新的效果,把创新带来的效益与创新人员分享;在薪酬待遇和晋升机会方面倾向于创新型人才;将创新作为员工特别是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
建立起以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与建立广泛技术合作联盟相结合的技术开发资源平台,建立灵活、高效、规范的技术开发项目运作流程,加强项目目标、质量、计划和过程管理,确保项目完成率和交付质量;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登记工作,建立完整、严格的知识产权规范流程和保护体系。
坚持直销为主的营销模式,完善销售组织架构,扩大销售队伍规模。加强海内外重点销售区域和重点产品的销售推广力度,针对重点客户实行定向营销,提高营销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公司将营销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实行月度考核。结合销售目标的完成情况、应收账款的回收情况、客户满意度的提升情况以及新项目的开拓情况进行全员考核和激励,严格执行优胜劣汰机制。利用良好的激励制度充分激发营销团队的工作热情,提升营销水平,从而打造一支学习型、战斗型的营销团队,为市场拓展工作的稳步持续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公司将坚持“客户至上”原则,打造一支专业售后服务团队,针对重点客户,实行专人跟踪服务,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和需求响应速度。同时,公司将定期对售后团队进行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售后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公司建有贯穿于生产售后调试全流程的质量云数据化管理平台,提供一体化高质量售后服务。公司的售后服务团队以无锡总部为强大依托,遍布东北、华东、华南、华北、西南、西北和国外七大区域市场,不仅为客户提供产品安装调试维修、培训服务,也将积极与客户就设备改进、生产线整体效率提升等方面展开进一步合作,深入挖掘客户需求,持续提高客户满意度。通过提供差异化服务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公司一直致力于公司整体的数字化、信息化建设,引入SAP系统,推动生产、管理、研发、销售等数字化转型升级,提升了研发技术水平、提高办公效率和管理水平。此外,公司将持续坚持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发掘降低成本的方法和途径。未来,根据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通过扩大生产规模降低采购成本,通过模块化的研发改进,提高标准化模块在设备中的比例,以降低研发和生产成本。
公司将不断加大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力度,根据产品开发计划、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计划以及营销与市场拓展计划的要求,重点扩充中高级研发类岗位、生产技术类岗位和中高级管理岗位的人才,进一步增强公司的技术人才优势和管理优势,提升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主要措施如下:
进一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运作,完善公司经理层的工作制度,建立科学有效的公司决策机制、市场快速反应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加速信息化系统建设,持续优化公司ERP管理系统,在全公司范围内深化工作流程改革,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信息的及时传递,提升整体效率,实现企业管理的信息化,使公司组织运作更高效、更灵活。
为满足公司因规模扩张、市场开拓等因素产生的高级人才需求,公司将进一步加强管理团队建设,承担起公司的各项经营管理职责。公司将通过培养与引进两种方式建立业务队伍,一方面要积极引进高学历、高素质的技术开发人才,特别是在新产品的开发上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带头人;另一方面要积极培养和引进营销人才,打造行业专家型的营销团队。在人才结构方面,注重协调研发、营销、服务和技术支持、生产、财务管理和经营管理等方面人员的比例,注意不同年龄结构的配比,按照专业背景和技术特点,科学合理地配置和优化人才结构。
建立学习型组织,帮助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制订科学有效的培训制度。公司逐步推进线上培训系统的构建,对培训需求、计划到执行做全流程统一管理,保证培训闭环与完整体验,推动人才培养数字化转型,实现管理系统化、运营智能化、学习移动化、操作便捷化。
建立有序的岗位竞争、激励、淘汰机制,增加岗位流动性,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为员工提供职业发展的空间与平台。为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公司设立技术晋升与职务晋升发展双通道,双轨并行,互联互通,为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提供适宜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特长。
公司主营产品的销售会受到宏观经济波动和下业周期性波动的影响。公司属于装备制造业,与下游锂电池等市场需求和固定资产投资密切相关。新能源及其设备制造行业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但是如果外部经济环境出现不利变化,或者上述影响市场需求的因素发生显著变化,都将对锂电池及其设备制造行业产生较大影响。如果下游锂电池生产商缩小投资规模,削减设备采购规模,则将对公司锂电池智能装备制造业务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对公司未来锂电池智能装备的销售产生重大不利影响。公司将根据市场情况适时扩大产能,加快开发成套锂电池智能装备,提高锂电池智能装备市场占有率。同时利用产业转型升级的契机,布局更具价值竞争力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领域,以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升级,提升公司的国际竞争力。
本报告期末应收账款及应收票据金额较高,将影响公司的和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给公司的营运资金带来一定的压力。如果宏观经济形势、行业发展前景等因素发生不利变化,客户经营状况发生重大困难,可能存在应收款项无法收回而发生坏账的风险。公司已开展相应对逾期应收账款催收催缴工作,将加强对客户的信用评级工作,提高风险管控,降低发生坏账的风险。
公司存货主要为原材料、在产品、库存商品及发出商品,存货规模占比较高。公司期末存货规模较大,主要受行业特点和经营模式所致。存货余额较高可能影响公司速度和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降低资金使用效率。公司已按照会计政策的要求并结合存货的实际状况,计提了存货跌价准备,但仍不能排除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或其他难以预计的原因,导致存货无法顺利实现销售,或者存货价格出现大幅下跌的情况,使得公司面临存货跌价风险。对此,公司也将继续采用订单驱动模式并不断改进完善以保证存货的有效周转,积极推动订单客户及时收货和确认收入。
随着公司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公司已有的战略规划、制度建设、组织设置、营运管理、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带来较大的挑战。如果公司管理层不能及时调整公司管理体制,未能良好把握调整时机或者选任相关职位的管理人员决策不当,都可能阻碍公司业务的正常开展或者错失发展机遇。尽管公司已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公司治理制度,但是仍然不能避免未能及时根据公司发展调整而引起的管理风险。公司将继续完善公司治理制度,通过管理流程的优化与更新,不断地调整与改进,用最短的时间来适应最快的变化。
公司完成重大资产重组收购泰坦新动力300152)100%股权后,公司的资产规模和业务范围在扩大的同时,在企业文化、管理团队、技术研发、客户资源和项目管理等方面均面临整合风险。公司能否保持泰坦新动力原有的竞争优势并充分的发挥协同效应,是公司收购完成后面临的重要经营管理风险。公司将进一步做好子公司整合工作,推进管理制度的融合,加强内部控制与子公司管理制度建设;保持管理团队、核心技术人员稳定性;进行团队和企业文化建设,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培训机制,营造人才成长与发展的良好企业氛围。
公司完成重大资产重组收购泰坦新动力100%股权后,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形成较大金额的商誉,如泰坦新动力未来经营状况恶化,则存在商誉减值的风险,从而对公司当期损益造成不利影响。对此,公司将利用和子公司在业务上的协同性进行资源整合,积极发挥协同优势,保持公司及子公司的持续竞争力,尽量降低商誉对公司未来业绩的影响,并及时披露相关风险。
可能出现国内外同行更快推出更先进的技术,导致公司的研发失去价值,从而难以完成研发规划。公司将加快在研项目的研发,更快的实现在研项目的成果转化。
公司将重视也许会出现的风险因素的动态变化,关注上下业的变化趋势。如果风险因素已经较为明显显现,公司将采取调整规划、调整规划实施方案等措施,不排除通过并购、合营或其它合作方式来实现公司战略目标。
上一篇:重庆建工:与装置公司联合签定 16 亿元工程合同